音响论坛

标题: 几乎消失了的爱情方式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23 23:14
标题: 几乎消失了的爱情方式
水帖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23 23:15
写信之一。有歌曲为证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23 23:17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23 23:15
写信之一。有歌曲为证

歌曲:草原之夜


美丽的夜色多沉静,
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,
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,
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.


来…
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.


等到千里雪消融,
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,
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,
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.


来…
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.
来…
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.
来…
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.
来…


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23 23:19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23 23:17
歌曲:草原之夜

今天有了手机情况就亩同了.

作者: wstam2    时间: 2015-10-25 16:08
衣家写信?条女话:刁,你米嘥我時间
作者: wachip    时间: 2015-10-27 16:44
被骗进来了。
作者: wstam2    时间: 2015-10-29 16:04
wachip 发表于 2015-10-27 16:44
被骗进来了。



作者: staad    时间: 2015-10-30 13:38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26
wachip 发表于 2015-10-27 16:44
被骗进来了。

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里悄然出现了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27
wstam2 发表于 2015-10-25 16:08
衣家写信?条女话:刁,你米嘥我時间

太直白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44
staad 发表于 2015-10-30 13:38

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47
歌名:三年
歌手:费玉清

电影“一夜风流”歌曲
作词:李隽清 作曲:姚敏
想得我肠儿寸断 望得我眼儿欲穿
好容易望到了你回来 算算已三年
想不到才相见 别离又在明天
这一回你去了几时来 难道又三年
左三年 右三年 这一生见面有几天
横三年 竖三年 还不如不见面
明明不能留恋  偏要搜索苦苦缠绵
为什麽放不下这条心 情愿受熬煎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47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31 22:47
歌名:三年
歌手:费玉清

等待三年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50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31 22:47
等待三年。

现在有些人三天已经变节了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53
亦称“ 官媒婆 ”。
官媒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,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。官方的媒人,古代称作媒官、媒氏、媒互人等,最早出现在西周。据《周礼·地官·媒氏》记载:“媒氏掌万民之判(即婚配)”,“凡男女自成名以上,皆书年、月、日、名焉,令男三十而娶,女二十而嫁”。看来,媒氏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掌握全国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时间,督促适龄男女结婚。《管子·入国篇》中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官媒:“凡国皆有掌媒。丈夫无妻曰鳏,妇人无夫曰寡。
取鳏寡而合和之,予田宅而家室之,此之谓合独。”可见当时的官媒,除了为年轻人安排嫁娶外,还要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,并整合他们的财产。自秦至清,官媒的权力仍然很大。私媒则是我们熟悉的媒婆形象,但古时私媒做成的婚姻也还是要到官媒处登记,接受官媒的监督,才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54
指腹为婚!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55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31 22:54
指腹为婚!

这种方式也少见了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2:57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31 22:53
亦称“ 官媒婆 ”。
官媒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,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。官方的媒人,古代称作媒官 ...

现在钱媒更比这种方式有用些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0-31 23:41


古代婚姻礼仪
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,即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这一娶亲程式,周代即已确立,最早见于《礼记·昏义》。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,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。

一、纳采
六礼之首礼。男方欲与女方结亲,请媒妁往女方提亲,得到应允后,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“采择之礼”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昏礼,下达纳采。用雁。”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。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。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,而礼物另有规定。

二、问名
六礼中第二礼。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,生辰八字。取回庚贴后,卜吉合八字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宾执雁,请问名;主人许,宾入授。”郑玄注:“问名者,将归卜其吉凶。”贾公彦疏:“问名者,问女之姓氏。”

三、纳吉
   六礼中第三礼。是男方问名、合八字后,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,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。古时,纳吉也要行奠雁礼。郑玄注:“归卜于庙,得吉兆,复使使者往告,婚姻之事于是定。”

四、纳征
    亦称纳成、纳币。六礼中第四礼。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。《礼记·昏义》孔颖达疏:“纳征者,纳聘财也。征,成也。先纳聘财而后婚成。”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,行纳征礼不用雁,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,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。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,民间多用首饰、细帛等项为女行聘,谓之纳币,后演变为财礼。

五、请期
又称告期,俗称选日子。六礼中第五礼。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请期用雁,主人辞,宾许告期,如纳征礼。”请期仪式历代相同,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,送礼,然后致辞,说明所定婚期,女父表示接受,最后使者返回复命。

六、亲迎
又称迎亲。六礼中第六礼。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。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:“大邦有子,  天之妹,女定阙祥,亲迎于渭。”亲迎礼始于周代,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。此礼历代沿袭,为婚礼的开端。亲迎礼形式多样。至清代,新郎亲迎,披红带花,或乘马,或坐轿到女家,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。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,御轮三周,先归。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。轿起,女家亲属数人伴送,称“送亲”,新郎在家迎侯。

聘娶六礼中,雁是最重要的礼品。后汉班固在《白虎通·嫁娶》对用雁作为礼品作了解释:“《礼》曰:女子十五许嫁,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请期、亲迎,以雁为贽。纳征用玄熏,故不用雁也。贽用雁者,取其随时而南北,不失其节,明不夺女子之时也;又是随阳之鸟,妻从夫之义也;又取飞成行,止成列也,明嫁娶之礼,长幼有序,不相逾越也。又昏礼贽不用死雉,故用雁也。”古人以雁为礼,一取雁是候鸟,每年秋分时节南去,春分时节北返,来往有时,从不失信。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,婚后夫妻坚贞不渝。二取雁是随阳之鸟,喻妇人出嫁从夫;三取雁行有序,飞时成行,止时成列,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,幼弱雁尾随跟紧,井然不紊,喻嫁娶之礼,长幼有序,不相逾越。由于雁是飞禽,很难捕捉,后人以鹅代雁,谓之“雁鹅”。

经过此“六礼”,婚姻正式成立。如此复杂漫长的过程,都是由“父母之命。媒妁之言”从中牵引,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,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。如此玄妙的结合,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,男女之间的姻缘,要经过媒人的物色,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,就仿佛两个今生素不相识的人,不知经过几世的修缘,今生在出生之时,就以定下姻缘,共度一生。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1-6 22:56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31 23:41
古代婚姻礼仪
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,即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这一 ...

老一套变古董婚姻。

作者: alan    时间: 2015-11-23 01:24


作者: wstam2    时间: 2015-12-13 18:54

作者: wstam2    时间: 2015-12-13 18:58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0-31 23:41
古代婚姻礼仪
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,即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这一 ...

咁搞法,搞得來細佬唔听使啦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2-15 00:47
alan 发表于 2015-11-23 01:24

罪过。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2-15 00:48
wstam2 发表于 2015-12-13 18:58
咁搞法,搞得來細佬唔听使啦

婚姻大事并非儿戏。

作者: alan    时间: 2015-12-16 00:01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2-15 00:47
罪过。


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2-16 14:09
alan 发表于 2015-12-16 00:01

呵呵!

作者: alan    时间: 2015-12-17 11:33
寒雨勿语 发表于 2015-12-16 14:09
呵呵!




作者: 寒雨勿语    时间: 2015-12-22 12:48
alan 发表于 2015-12-17 11:33

肉麻!





欢迎光临 音响论坛 (http://bbs.gzhif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