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地板
楼主 |
发表于 2015-7-2 11:56:44
|
只看该作者
音响疑惑(十五)
DTS-CD的录音效果
DTS-CD,简单来说,就是采用美国DTS公司编码技术录制的音乐CD,和家庭影院一样具有5.1声道的环绕效果,不同的是电影有图像,而DTS-CD没有图像,可以用DVD或电脑来进行播放,功放需要具备DTS解码的功放才能实现5.1音效。
其实DTS-CD早在十年前就已出现了,只是片源太少,由于只能用家庭影院系统来播放,需要功放具有解码功能才可以实现5.1的环绕音效,当年的HIFI发烧友多少有些瞧不起家庭影院的,因此普及程度不高。随着网络及高清影院的渐渐流行,市场上的DTS-CD的片源也逐渐多了起来,在网上能找到了应该不下几百张,音乐爱好者很容易体会DTS音乐的独特魅力了。
不过在听了一些国内录制的DTS-CD,发现其一些问题,拿出来探讨一下。
DTS-CD的魅力在于环绕声,尤其是音响器材不是很好的情况下,能得到很好的声场效果,比如在HIFI系统里所追求的定位、声场方面,用DTS-CD播放是很容易实现的,录音效果好的DTS-CD对于表现大场面方面有过人之处,声场会变宽和厚实,比如交响乐,即使很普通的器材也能购感受到那种气氛的。
国内录制的一些DTS-CD本人认为存在一些问题,主要是在录音时对声场的理解上。比如有些人声碟,一会在中置唱歌,一会在左右,有时跑到后面的环绕声去了,甚至无中生有的加上一些鸟叫和流水声等,这种效果对于刚刚接触DTS音乐的人来说,似乎挺好玩的,怎么后面也有人唱歌?不过仔细想想现场演奏就会发现这是不对的,演奏演唱者一定是在前方的舞台上,面向观众的,即使你是乐队的指挥,乐队也是在你前面的,没有人围着你演奏,因此追求这种全包围感是不对的。当然,把这种录音风格的DTS音乐拿来做背景音乐恐怕是很好的,每个喇叭发的声音不一样,随便你坐在那个角落,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,比普通的公共广播强;不过放音乐行,最好别把人声整进去,否则半夜播放时,冷不丁从那个角落冒出个女人的声音出来,不把人吓坏才怪。
听过国内一张宋祖英的DTS-CD,是用交响乐队伴奏的,效果非常不错,是用交响乐伴奏的,大场面的现场感表现得非常好,尤其是在高潮部份进鼓声的时候,那种震憾和气势非常的强烈,虽然在第一首歌为表现大海时加了海燕的声音,但那种感觉是在海滩上潮涌时天空上飞翔的感觉,很高的录音水平;国外录制的一些DTS-CD,效果也相当不错,和国内的比起来,他们其实还是按照HIFI高保真的路数来录的,即声场主要还是在前方,后面的环绕声只是对前方声场的补充,甚至不能明显的听得出后面的环绕音箱是在发声的,但是你要把环绕音箱拿掉,声场立马就变得不好听了。
这些DTS碟的最大贡献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环绕声,如果不是这么夸张的录音方式,很多人就会觉得一对多媒体就很幸福了,对于普及音响知识和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来说,功不可没。
一家之言、权当喷饭,若有不当、多多包涵。
音响的二十大疑惑(十六
国产音响怎么了
纵观目前的音响市场,从店面到媒体,几乎很难看到国产品牌音响的影子了,尤其是好的音响品牌,充斥我们眼球的尽是国外的品牌,当然这些国外品牌大多数其实也是国产了,但在大家的眼里,只要是血统和渊源有根有据,不管在哪里生产,仍然算作是外国的月亮了。
那么,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,在高清时代来临,原本应该市场繁荣的音响行业为何却日渐衰落了呢。
中国人认识音响应该是在80年代从录音机开始,然后到CD组合机,真正的繁荣是90年代中期VCD盛行和卡拉OK的兴起,音响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。在这个时间段里,分为几个阵营,中高端的HIFI阵营和家庭影院阵营,HIFI阵营里相对较为稳定,只是在小范围里推广,一般都是和进口品牌摆在一起销售,因此从整体形象看起来也能够上档次,口碑较好。
先说家庭影院音响,当然家庭影院这个说法不太准确,应该说是大众化的音响市场,这个市场比较混乱,从几百块一套到几千上万一套的产品,城市乡村音响店满地开花,假洋鬼子满天飞,动辄英国、丹麦,消费者根本无所适从,当时有个笑话叫做“木匠做音箱,铁匠做功放”,只要能响的就可以大把赚钱了,因此也就谈不上研发和技术沉淀了,比拼的是嘴巴上的功夫和市场推广能力了,由于需求量的巨大,只要敢于设厂生产就没有不赚钱的,甚至经销商到广东厂家蹲点等货、请工人吃饭加班的情况比比皆是;可以说,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起来的便是做音响的人,当年厂房面积达到几十亩的厂家也为数不少,据说在广东一带有一大帮闲人便是当年赚下了钱,现在啥也不用干了。
再回到HIFI阵营,实话说,这些大多数都是由最初的无线电爱好者发起的,对音响事业热爱,追求音质效果,对国外产品都有深入的研究,不屑与上述家庭影院阵营为伍,甚至在杂志和宣传阵地上都会有所不同;HIFI的宣传阵地主要是《音响技术》《高保真音响》等,主要是测评类和技术类的文章,面对的消费者,对国内音响知识的普及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;而大众音响阵营的宣传杂志主要是《慧聪商情》《上帝快讯》等,面对的是全国的经销商,因此也就造就了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。正是由于混乱的音响市场也从侧面造成了HIFI的清高,在市场推广上也只能是小范围的,大多和进口品牌摆在一起销售,以区别于普通的国产品牌,但这又造成了另外一种情况:大多数HIFI爱好者并不卖国产的帐,只是在银子紧张的情况下,才会作为“入门”级考虑;因此,可怜的这帮热爱音响的发烧厂家,上面有国外品牌压着,下面是消费者的抵触,除了90年代火过一把外,其经营状况可想而知了,有的厂家只剩下几个人,也就聊当把玩了,大批的优秀工程师改行离去;也有的成为国外品牌的代工厂,同样一个厂里出去的产品,可是到了市场,价格和销售状况却大相庭径了,谁叫国外的月亮就是圆呢?
CAV、爱浪现象:
有人说这两个厂家是算做家具的,也有人说他们的出现导致了行业的衰落,还有人因此说音响是个暴利行业,忽悠人的,这里不讨论他们的音质效果,仅仅说说这种商业现象以及所带来的行业转变。本人认为,这两个品牌的崛起除了连锁经营这种模式以外,其核心在于他们的价格透明和网点众多,曝光率高,品牌意识强,正好成为了当时混乱音响市场的亮点,因此迅速的崛起是必然的。前面说过,普及型的音响遍布城乡,良莠不齐,而专营HIFI的店面品类众多,价格不透明,进口的和国产的产品放在一起,书架箱落地箱一大堆,价格混乱,消费者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一对小小的书架箱可以卖几万,而一对落地箱的有可能几千块钱就能买到,消费者怕上当;而CAV、爱浪都是全国的形象店,价格也是明码标价,当然能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了。再说外观像家具的问题,实话说,这两家公司的外观做工的确是下了功夫的,只是意识太超前了,反而遭到别人的嫉恨,现在再去看看进口几十万的品牌,那一家不是把外观做得漂漂亮亮的,同样是钢琴烤漆。这两家公司最致命的策略就是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没有沉住气,潜心下来真正的研究音响的真正内涵,其实凭他们的实力,请几十号国外专家也是没问题的吧,事情往往就是因为做过头了,反而损伤了自己的信誉,正好被对手抓住了弱点,直到另一个采用同种模式的品牌“香武士”3.15曝光后,整个国产品牌的形象便一夜之间在消费者心中垮塌了,真是可悲啊。本人亲自听过一对“香武士”的巨型音箱,有近两米高,4个超高音,两个5寸中音外加两个12寸低音组成的一只音箱,前面讲到凡事做过了便成坏事,这对香武士的箱子,中音部分的两个5寸喇叭和球顶高音的确是正宗德国喇叭,偏偏画蛇添足的配上4个没用的超高音和两只12寸低音喇叭,估计是为了让外形更大气和更值钱吧,如果哪位手上还有这对箱子的,可以把中音箱单独拿出来做书架箱用,还不错的,后面有单独的全频接线柱,不需要重新调分频器的。
反观进口品牌,十几年来一直就是不温不火的做着,一直强调他们的美国声、英国声、丹麦声,虽然大部分产品已在国内贴牌,可是人家踏踏实实的做法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,包括日系品牌,多年媳妇熬成婆;如果您现在去搭配家庭影院,没有日系品牌的功放还真配不了,从一千多的到几万块的产品,都只能配日本的了,难道中国的功放几千块的也搞不出来?!
音响是一项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奢侈活,需要时间去折腾,是要耐得住寂寞的。由于声音是没有硬性指标的东西,因此在营销手法上更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沉淀,而不是单纯的从外观或者单纯的从音质效果上来进行销售的。对比欧美、日本、和中国的经营手法上,就可立见高下,欧美产品的高端产品大多是按奢侈品套路来进行销售的,那就要讲求珍稀、尊贵、身份、地位、服务等方面的因素,虽然在宣传上主要强调的是音质和效果,但背后的涵义其实还是个给面子的问题,比如博士音响、B&W的鹦鹉螺、劲浪的乌托邦等等;而日系品牌则是把他当作家电产品来卖的,普及的路线,价钱便宜,因此首先在价格上要给中国人设个坎,通过功能的多样化,繁多的输出输入接口等,还要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,再加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来抢占中低端市场,走数量的模式;而中国的音响产品,大多数是当作一个赚钱的商品或者工具来做的,即便是把音响当成事业的厂家,希望能够做出好效果来,可就是被欧美和日本的商业花招弄得云里雾里,反而找不着北了。
其实、只要是真心实意的做好音质,真正把顾客当作朋友来对待,把音响当作音响而非商品来做,只要是真正的好东西,国产音响,应该是可以被认可的;音响并不是多么高科技的东西,能把原子弹搞出来,也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家,同样也能造出好音响来。 |
|